13318818734
厚道中山廢銅回收公司每日回收新聞報道:交通便利,給了中山小欖鎮村民擺脫土地和傳統種養業致富的機會。上世紀80年代初,改革開放的春風讓個體經濟繁榮起來,部分村民開始依靠一根扁擔和兩個籮筐走村串戶,收破爛。牛棚子村是小欖鎮場鎮所在地,在當地不少人記憶中,那時的收荒匠既收破爛的鍋碗瓢盆,也收雞鴨鵝毛,只要有利用價值的“破爛”都收。在這群收荒匠中,劉昌海、賴明水逐漸成為佼佼者。牛棚子的鐘昌祥曾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從事廢舊塑料回收10多年,他說,靠收荒起步,上世紀80年代初,劉昌海和賴明水很快在牛棚子街上租下臨街鋪面,開起牛棚子第一家廢品收購點。丟掉扁擔和籮筐,兩人坐地歸商,從收荒匠手中收購廢品,然后銷往外地。他們開辦的廢品收購站也成為如今碩大牛棚子廢舊物資回收市場的“鼻祖”。
賴明水和劉昌海的成功和致富傳奇,這讓牛棚子及周邊雙鳳、椑木的不少人發現廢品的價值,本不值錢的垃圾搖身一變成為“香餑餑”。上世紀90年代起,以“牛棚子”為中心,輻射兩端雙鳳和椑木,越來越多的人涌入廢品回收這個行業。而除了當地人,外地人也開始進入,在“牛棚子”租房從事廢品收購、分揀、加工和銷售。如今,走在中山市小欖鎮及椑木至雙鳳沿線的國道321線,道路兩旁仍有許多廢舊物資經營戶將廢舊塑料、金屬、書報紙等堆放在臨街的鋪面內甚至道路兩旁。但在當地人看來,這是最近幾年整改后的效果,七八年前,小欖鎮場鎮街道兩旁堆放的廢舊物資可謂十分壯觀。當地不少人說,那些年,“牛棚子”搖身一變成了“聚寶盆”,涌入不少外地人掘金,被當地人和涌入者叫做“小香港”。
中山廢銅回收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,經過近40年發展,“牛棚子”早已成為全國知名、西南地區最大的廢舊物資回收、加工、銷售集散中心,所涉廢舊物資囊括塑料、金屬、羽絨、毛發、書報紙等五大類400多個品種,市場輻射全國近20個省、市、自治區,年交易額達50多億元。四十年來,這個被稱作“小香港”的“牛棚子”富了,不少曾從事廢廢品回收的人有了好車,在城里買了房,或積累資本轉了行。與此同時,當地也留下不少“破爛王”的致富傳奇,一句“百萬不是富,千萬才起步”在當地流傳甚廣。中山廢銅回收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,身家上千萬的人三四十個不敢保證,但在中山市小欖鎮椑南,一二十人沒問題,百萬富翁就更多了。